6月26-28日,2024海丝港口合作论坛在宁波举行,论坛现场发布了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《中国港口运行分析报告(2024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
《报告》分为宏观经济贸易形势概述、国际航运市场运行概述、全国沿海港口总体运作情况和全国内河港口总体发展状况四个部分。
对于当前非常关注的造船订单和供应链趋势问题,《报告》认为,展望2024年,地理政治学冲突引发经济分割和供应链重组影响任旧存在,预计世界海运需求将保持正增长,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“克拉克森研究”预计海运量增长幅度在2%左右。运力供求状况受2021年至2022年航运市场火爆影响,大量的船舶订单将于2024年交付,运力总体供应将有较大增长。集装箱运力过剩局面将比较严峻,但突发因素的影响会造成运价波动。
在国际航运市场运行方面,《报告》提到,2023年,世界海运周转量100.3万亿吨公里,同比增长5.0%。分货类看,干散货同比增长5.2%;液体散货同比增长7.2%;集装箱同比增长0.8%;件杂货及其他同比增长3.2%。
2023年,世界海运市场总运力达23.4亿载重吨,同比增长3.3%,增速较上年加快0.1个百分点,运力增速略高于海运量增速,但低于海运周转量增速。整体看来,海运量和运力较为适应,干散货和液体散货市场相对均衡,集装箱市场运力过剩明显。
“中国因素”在世界海运中的影响依然突出。2023年,我国外贸海运量占世界海运量的比重达30.1%,较上年上升2.2个百分点。其中,矿石、煤炭、原油和集装箱占比分别为75.4%、27.2%、24.7%和23.3%,占比和去年相比都有所提高,分别上升1.4、8.2、1.8和0.2个百分点。
展望2024年,《报告》认为,地理政治学冲突引发经济分割和供应链重组影响任旧存在,预计世界海运需求将保持正增长,据预计海运量增长幅度在2%左右。运力供求状况受2021年至2022年航运市场火爆影响,大量的船舶订单将于2024年交付,运力总体供应将有较大增长。
从主要货种发展的新趋势来看,《报告》预计干散货运输需求在2024年有望保持小幅增长,约增长1%。而国际干散货海运运力预计将大于运输需求的增长,航运市场总体将偏向供大于求方向发展,但突发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概率会造成运价波动。
液体散货方面,《报告》认为,预计2024年原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,预计会增长3%左右。由于前几年油轮订单较少,预计油轮运力供应将低于运输需求;液化气需求仍将保持增长,但增速将继续降低,比2023年有所减缓,但液化气运输船将有多艘新船投入市场,运力紧张局面将大大缓解。
集装箱方面,《报告》预计2024年的需求将扭转2022年减少、2023年停滞的局面,实现小幅增长,预计将增长4%左右。但是受2021年至2022年高峰期大量下订单造船的影响,2024年集装箱运力供给将有较大增长。因此集装箱运力过剩局面将比较严峻,但突发因素的影响会造成运价波动。
2023年以来,国民经济整体上延续了回升向好的态势,支撑了港口吞吐量的增长。2023年,全国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1.7亿吨,同比增长6.6%,较上年加快5.3个百分点。
《报告》提出,2023年,集装箱、煤炭、金属矿石、矿建材料和石油及制品依然是我国沿海港口的五大主要货类,全年完成吞吐量占总吞吐量的84%,较上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。其中,矿建材料自2019年超过石油制品后一直稳居第四大货类。
从分区域吞吐量完成情况看,整体发展格局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。《报告》分析,长江三角洲占比40%,稳居各区域之首,山东、津冀和珠三角位列第二梯队,分别占15%、15%和12%,山东连续第三年超过津冀位列第二位;西南、辽宁和东南作为第三梯队分别占7%、6%和6%。
分港口看,《报告》提出,2023年,我国沿海超过2亿吨以上港口共有23个。其中,宁波舟山港吞吐量13.2亿吨,位居沿海港口首位,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10亿吨的港口。北部湾港、镇江港、上海港、湛江港和福州港增速超过10%的港口,除上海港外其他三港主要得益于煤炭、金属矿石以及钢铁等货类的较快增长,上海港得益于集装箱、矿建材料和钢铁等货类的增长。
展望2024年,《报告》认为,贸易摩擦、俄乌冲突和中东焦灼的事态升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,我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、严峻性、不确定性持续增加。2024年也是我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关键一年,经济回升向好、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。
基于上述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,《报告》认为,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也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。预计2024年,全国沿海港口总吞吐量、外贸货物吞吐量分别在136亿吨和51亿吨左右,同比增速在3.0%和3.2%左右。